年轻律师该如何选择律所,这是关于律师职业发展的一个话题。律师执业十年,一个比较尴尬的年限,不算长也不算短,刚好适合回答这个问题,如果执业时间太长(比如十五年以上),很可能缺乏激情去回答这个问题,如果执业时间太短(比如三年以内),很可能因为律所阅历较少不好回答这个问题。
本文所说的话题,是宽泛而言,律师助理在投简历时,主动投向哪些律所,或者拿到红本的年轻律师在执业三年以内,然后想要换一家律所,当然选择意思是主动选择,前提是有多家律所给你offer。
一、主动了解律所及行业
如何选择律所,首先是知彼知己。知彼,是指了解律所及所在的行业,了解律师的业务类型,了解行业的新动向和趋势。沃伦巴菲特说,我的工作就是阅读,股神总是不断阅读各公司的财报以及新闻,乐此不疲,好比钱钟书看韦氏词典一样是一种享受。
对于年轻律师而言,要了解律所及律师行业,最重要的工作也是阅读,阅读代表性的律所的官方网站,把其网站搞深搞透搞彻底,特别是一些顶 尖律所网站。各类机构的律所排名,虽然未必百分百可信,但其中提及的律所,也要逐一访问其网站,所提到的律师,也到网上查看其简历,诉讼律师,查看其判决书(看其代理案件的层级和客户的分量);非诉律师,看其代表性的交易项目,或者反过来,知道代表性交易项目,看是哪个律所或哪个律师团队做的。举个例子,巨无霸国泰君安上市,是哪家律所做的,中国南车和北车的合并项目,哪个律所做的?政治局委员级别高官刑事案件,辩护律师都是谁?这些靠平时的阅读和积累。
了解律所,不但要了解所在地方的律所,还要了解北上广深的律所,甚至还要了解全球律所动态。比如,了解全球顶 尖的并购律所、诉讼律所等,了解普通法系御用大律师的出庭风格和实战案例。
二、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持久的兴趣
兴趣和特长,常常相伴而生。喜欢一个东西,自然就会自觉多花时间去琢磨和研究,花的时间长了,就自然形成特长。
前一段看过一篇微信文章,说的是将企业家总体上分为两大类,玩资本的“猎人”与做实业的“牧人”。其实律师也大体可以这样分,拉案源的律师和做业务的律师。
了解自己的持久的兴趣并建立自己的优势(护城河,竞争壁垒)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这里强调的是,持久的兴趣。比如,听有些资深律师讲,刚开始执业时候,对高大上的非诉业务,觉得很新鲜,做时间长了,没有新鲜感后,收入也没有提升后,可能会觉得厌倦了,甚至觉得在做体力活,这就不是持久的兴趣。持久的兴趣,或者说,倾听内心的声音,是在没有经济利益的情况下,内心真正感兴趣的东西。
举个例子,美邦律师的兴趣是法律检索和写作。因为法律检索和写作,是每个律师都要用到的技能,属于单品海量,有刚性需求,但是这个方面,每个律师都会,而且,技能高低有时候对案件和项目,影响不大,除非是遇到疑难案件。因此,提高法律检索和写作的实力并建立优势,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,需要刻意训练,比如主动检索一些优秀的法律文本研磨。
每个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,只有自己清楚。如果没有兴趣的,则趁早坚决果断放弃,比如有些人对外语没有兴趣,但又会一点,这个很难受,要学精通,很花时间,不学,觉得放弃很可惜,因为我确实遇到过一位做诉讼不错的律师,但看到周围做涉外的律师,都在学英语,总是蠢蠢欲动。有一段话评论张学良爱情故事,“若爱,请深爱,若弃,请彻底,保持暧昧,害人害己”,其实,这话对于律师执业也是照样适用,如某个领域,自己不喜欢或者根本不具备条件,则果断放弃,不要暧昧,因为任何一个领域,做好了,市场都很大,都够你发挥了。比如,有些人一开始就想做刑事辩护,坚决果断加盟刑辩律所去;有些人,喜欢建筑工程,一开始就奔向专业律所,甚至不要钱,只要愿意招聘他,都愿意去,有这种干劲和魄力,专注熬五年,肯定能熬出头,最忌讳就是左右摇摆,好谋无断。
三、根据自己的特长,寻找或组建团队
作为年轻律师,要静静思考自己的特长,并结合自己的业务特长寻找能够共同成长的团队。
如果自己属于做业务类型的或者往这方面发展,那么就要寻找一个资源型的老板,因为他总需要做具体事情的人,放心好了,不用担心你自己能力不够,这类老板,手下肯定有1-2个业务精湛的骨干,进去之后,跟着他们学习,稳扎稳打,然后慢慢升为主力就可以,只要老板不太差,一辈子都不用换工作,自己在大团队做久了,自然也会形成自己的小团队,可以带着小队伍做案件或做项目,如同家庭细胞分裂。
如果自己定位为资源型的律师,那么一开始要找一个做业务能力强的老板,从他身上学习办案或者做项目的本领,因为,资源型的律师,他的全部律师业务功力,基本取决于前几年打下的底子,如果前几年再不花点时间学一点,那么,以后更加没有定力和耐心学了,而如果资源运作不成功的话,这两手空空,连给人做工薪律师都没人要了。资源型律师,也是需要对行业类别具有“业务通识”。
从务实的角度,跟着比自己经验丰富三年左右的律师组成的团队较为合适,或者跟着一个刚从大所出来创业新设律所的团队,这样机会也多一些。因为从大所出来的合伙人,业务能力有保证,而团队发展也有一定的盼头,自身的能力又施展空间,如个人价值与团队一致,个人跟着团队一起成长,那就更舒服了。如果在特别牛的大所,成不了一个项目或者大CASE的主办律师, 则永远是一个螺丝钉,这样做了几年,筋疲力尽,掉入高端的陷阱,独挡一面的能力很弱,还不如做民商的个体户,因为这方面自有案源的概率高一些。
如何选择律所,其实是一个伪命题。现实的情况如媒体常说,法律专业的就业率连续几年倒数。外地普通院校毕业生刚到帝都,并不是人人都能去金杜、君合、中伦、海问、德恒、康达等大所,也不是人人都能去方达、天同、奋迅、汉坤、采安等精致律所。美邦律师刚到帝都时,心里想,只要律所的办公楼在北五环至南四环以内,只要不是民宅为办公楼的,我都愿意去,因为对于一张白纸的自己,哪里都是学习机会,要是碰巧律所同事有1-2个海归,那就更好了,可以中午一块吃吃饭,听同事讲讲经验和见闻,扩大扩大点视野,后来幸运的是在三环以内找到一家律所,律所也有同事从德国、日本和英国留洋回来。
一个基金公司的法务人员说过,从不担心工作的事情,做好眼前事,机会自然来。因此,如何选择律所当然很重要,但进入律所之后,自己如何做好眼前事,更为重要。如何在时间长度锁定(比如3年)的情形下,拓宽自己的执业厚度、宽度和深度,换句话说,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野蛮生长,可能是很多年轻律师面临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。